香港联交所9月26日披露信息显示,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在9月23日增持汇丰控股,持股比例增加至8%,再度反超贝莱德的7.14%,成为汇丰控股第一大股东。
消息传出,港股、美股以及伦敦市场,都以暴涨作为响应,创2009年以来最大涨幅。。9月28日,汇控美股盘前涨8.78%报19.7美元;港股市场汇控收涨9.22%报30.8港元;汇控在伦敦市场也一度暴涨超10%。
资本市场的买进卖出,本是寻常之事。但是,平安与汇丰不同,其自带流量,也自带话题,必然会引起市场关注。
资料显示,平安资管上次出手,已是2018年11月1日,当时以平均价65.1153港买入537.56万股,持股增至7.01%。
这真是一件余韵悠长的事情。然而,事理乖谬之处,在于平安的紧急增资,发生于汇丰深陷洗钱案等负面风波,市值一路下跌之际。
对此华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在接受采访时对外表示,中国平安对进行保险资金长期财务投资,此举应该是看好汇丰股票的财务投资价值。同时,平安低价增持,可以降低公司平均持仓成本。
他表示,如果平安将汇丰作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那么汇丰股价的波动并不影响平安的当期营运利润,而会通过计入平安的其他综合收益来影响其净资产。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因估值便宜,亦可理解为内地向市场发出讯号,澄清汇控被列入“不可靠实体列表”的传言,以稳定市场信心。另外,相信过往增持汇控主要是看中其长期稳定的派息,增加配置长久期的资产,以平冲平安资产及负债端的久期,今年汇控受到英伦银行监管当局指引暂时暂停派息,预期明年可恢复局部派息。
深度联姻二
中国平安也对此次增持作出回应,据彭博9月28日消息,中国平安一位发言人通过短信表示,公司相信汇丰暂停派息是一个短期问题,一直在与汇丰就未来恢复派息的可能性进行积极磋商。中国平安对汇丰的长期前景充满心信心,以低估值、高派息股票的投资标准从估值角度来看,股价下跌只会增加汇丰作为长期投资的吸引力。
通过这段回应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对汇丰可谓“情意满满”。回首平安与汇丰的联姻史,故事很长,要从2002年说起。
2002年10月8日,汇丰集团(HSBC)与平安正式签署《认购协议》,以美元6亿元(约人民币50亿元) 认购平安10%的股份,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从而进一步壮大了平安的资本实力。
除了输血,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还在管理和技术方面与平安进一步合作。
关于这一点,彼时很多媒体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正向解读。然而,为公众所陌生的是,也是媒体所忽略的是,这是国内金融业截至当时为止的、金额最大的引进外资项目。没有之一。
汇丰6亿美金的注入,带来的不仅是中国吸引外资总量的增加,也伴随着外资利用水平的提升。如何看待这一数据呢?2002年,中国全年吸引外资是847.51亿美元。而这项数据,在2001年是719.16亿美元;2000年,是711.3亿美元。
对此时的中国,外资意味着什么,无须多论。即使是今天,世界经济已然大步向前,产业迭代,技术跨越已是一日千里,但全球依然在争夺外商直接投资,为之而政策频出,颇有挖空心思之象。
也就在2002这一年,因为资本实力的增强,平安跻身中国500强的第23位;而且,平安作为唯一一家保险企业上榜了“中国最受尊敬企业”。
转眼10年,汇丰出于自身战略调整,于2012年12月将其持有的平安股份全部转出,并表示“平安是汇丰近十年来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资本最能理解资本,也比局外人更为清晰的把握对方的发展方向,也能准确评估对方的盈利能力。2015年12月,平安果断入手,通过沪港通买入汇丰控股。
身分的转换,双方显然有默契。汇丰表示,“欢迎平安成为我们的长期投资者”。中国平安则不加掩饰内心的雀跃,“投资汇丰是我们的一项财务性投资。汇丰经营业绩优,分红好,符合平安资管管理的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原则。”
从此,中国平安开启了持有及增持汇丰的里程。而这也一度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兴奋,认为中国资本终于也踏上了入世之旅。
2017年12月5日,平安在增持1000万股汇丰控股后,持股数量已升至10.18亿股,成为汇丰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也突破5%,构成举牌。
2018年2月,平安对汇丰的股权占比突破6%,11月,占比又突破7%,超越贝莱德成为汇丰控股单一大股东。
2019年9月,贝莱德通过增持汇丰控股,持股占比又超过了平安,成为汇丰单一大股东。
2020年9月23日,中国平安增持1080万股汇丰控股股份,重新成为汇丰第一大股东。
如果忽略股票市值的沉浮,我们从汇丰第一大股东这一位置之争,或能还将发现更为微妙的东西。
中美对外资的争夺战
汇丰是一家拥有155年历史的老牌金融帝国,其经营范围广布全球,涉及全金融领域业务。只是分析财报,可以看到汇丰这几年主要盈利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香港以及大陆地区。
而一再与平安争夺第一大股东地位的是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又称黑岩集团,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集团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通过其遍布美国、欧洲与亚洲的办事处为客户提供服务。
就在最近的9月26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贝莱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Larry Fink)还表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开放,贝莱德集团希望为中国的储蓄者和退休者,共同打造一个全球退休金计划。
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兴趣,可见强烈。这固然是中国市场持续的活力所迸发的吸引力,也是不断开放金融市场完善监管所带来的政策红利使然。
市场虽然庞大,但中国以及全世界接下来都将面临着直引外资的攻防战。
早在2017年1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1.5万亿美元税改法案。美国在税制上的这一变化,主观上想加速业跨国企业回流,进而为欧盟与亚洲诸国造成压力。
几乎与之同步,中国完善金融制度,筑好金融安全堤坝后,对外资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尤其是在今年,密集出台了相关利好政策,放宽了准入,以此吸引国际金融资本流入。9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我国连续4年压缩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披露我国连续4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清单条目压缩幅度逾64.5%,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外商投资法全面实施,清理与其不符的法规文件408部……
是的,功不唐捐。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七十八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三十一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快的前10个经济体之列。
人民日报报道最后援引了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的说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都会坚持不懈地提升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让外商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其实,类似表述,宗长青是不止一次提到了,也频繁出现于中国政府高层的讲话当中。
美国与中国,一个试图通过降低企业税以吸引国外的产业资本回流,一个以广阔的市场,以及大幅降低降低市场准入,提升营商化水平相吸引外资涌入。虽然表相各异,实则殊途同归,那就是对外资的重视。
回头来看汇丰,汇丰作为中国金融业最大的外资投资者,经过数十年耕耘,已然深度融入中国经济。小到镇村上的网点布局,大到一带一路上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助力,以及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积极引入海外投资者,甚至更为细微却影响深广的战疫抗疫动力输出,都证明这一跨国金融企业在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对经济血液的竞争,是基于对现实的预测与把握。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日前发布《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急剧减少40%,低于2019年的1.54万亿美元,达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国直接投资降幅最大。商品价格低迷将加剧这种负面趋势,由于易受供应链中断影响,流入亚洲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资金将受到严重影响。
平安选择在汇丰股价低点介入,重新拿回第一大股东之地位,从小处来看,是对自身发展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利弊考量。从大处来看,增强公众对汇丰的信心,也是国家稳定外资、妥善利用外资的先手棋。
加持汇丰的逻辑
众所周知,汇丰正遭遇它的阵痛时期。
这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地缘政治角力的因素。
全球经济在震荡中前行,A股到港股到美股,都处在较长周期的下跌趋势当中。
全球疫情,更是按下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暂停键,作为银行,一要给实体经济输血,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国务院更是要求全国金融机构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亿元。
这一数据,可能很多人无感,但只要联系去年的数据,就必然会了然于胸。公开可查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近2万亿。也就是说,今年金融业响应国家让利实体经济的号召,意味着要拿出相当于去年全年利润的七成以上。更何况,今年所有金融业的业绩本就在下滑通道当中。
汇丰业绩的低迷,是全世界金融业的困境,更是支持实体、承担社会责任之下的低迷。
当然,年初汇丰因英国政府的建议而宣布暂停派息,引起市场失望情绪,导致汇丰控股股价继续下滑;而一再被外界杯葛于华为事件,也令汇丰处境艰难。
从净利润这个视角来看,汇丰2019年和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大幅下滑,缘于信贷损失准备计提和商誉减值,从而进一步摊薄了利润。
欧洲与北美的利润不断下调,甚至于趋近于负,以及各类罚款,经营环境的改变,都拖累了汇丰在这些地方的业绩表现。
诸如此类个体的、时代的、国际的、国内的因素叠加,导致了汇丰当下股价的下滑。
然而,历经风浪的汇丰,仍有着裕余的操作空间以应变,而基本盘的扎实仍是其赢得青睐的重要原因。
即使处于下跌的过程中,平安却选择与贝莱德、摩根大通等国际资管巨头同样的行动,即逆市增持汇丰。
从技术手段来看,增持摊薄了成本,也再次传递了信息,即平安一直作为汇丰“长期财务投资者”身份,对汇丰的长期前景仍然充满信心。
事实上,汇丰确实有其被寄予厚望的理由。
作为一家经营一个半世纪的银行,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历经数次金融危机,汇丰见证了历史,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问题的经验,以及由此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品塑了稳健经营的风格。
灵敏的风险应激机制,是其必具的素养。2016年6月23日英国脱欧公投通过,汇丰一天一度大跌12个点。英镑贬值、英国GDP大幅下降等等利空因素让市场对银行股的未来无比悲观。然而,有赖于其风险应急机制,汇丰在脱欧公决前就作了相应的应急准备。事后证明,汇丰成功应对了脱欧的风险,而英国的经济固然要比公众设想好,汇丰股价也随着业务好转迎来了上攻。
虽然,汇丰当下因新冠疫情承压,以及面临欧美业务亏损的双重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仍要看到其精心准备。从资本充足率,到风控能力,以及资本流动性几个因素来看,汇丰筑牢了风险堤坝,也奠定了长期增长的基础。
面对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汇丰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15%,为近十年最高,有充足的准备金应对违约风险;近几年来,汇丰的坏账率也呈现走低趋势,风控能力增强,运营水平稳定,即使全球经济重创的背景下,汇丰的不良贷款率仍控制在1.43%的水平;资金流动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正因为汇丰的各项核心指标仍是健康的,基本盘依旧很扎实,即使仍要面对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但应该没有太大的风险。如此种种,或足以理顺汇丰未来的增长逻辑。
回过头来看平安增持汇丰一事,资本市场也作出了正确的无比热烈的反应。因为,透过平安增持汇丰所释放的信号,足以让汇丰轻装上阵,从容应对风险,也倾情投入中国的金融改革开放大业。
正因为汇丰基本面良好,此次增次有望为平安带来长期增长与估值修复的收益。作为投资人,实在无须过多的焦虑。